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教质量30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要求,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顶层设计、科学组织、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原则,回归教育本质,积极探索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该教育体系突出以下特点:
1.奠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突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强化知识系统性组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善良的道德品质、阳光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体魄、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敬业实干和团队合作的职业素质。
二、定位和思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IT行业特色的大学,在IT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办学优势和影响力。学校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充分利用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特有优势,把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技术创新者”的教育,以人才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业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包含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自成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而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长久之策。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创新与创业的互联互动,形成具有行业特征的技术创新者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学校将按照 “意识、能力、环境”(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优化双创教育环境)与“精神、文化”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文化作为双创教育的核心,走技术创新者的创业之路。
学校创新构建“六要素、三结合、一循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张成绩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根据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突出对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并强调企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使大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方案及举措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根据学校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条主线,两个回归”、“围绕“规范秩序、强化特色,增强能力、提升质量”的工作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构建培养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以行业科技和社会需求为导引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国家新的招生改革制度,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按时发布毕业生年度质量报告;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建设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六要素三结合一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六要素”是“重课程、建教材、强师资、设项目、筑基地、促保障”,“三结合”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与创业”结合,“一循环”是指创业实践团队、高校、企业之间围绕项目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创业实践过程,构成良性循环发展。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效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建设6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实践平台。深入实施 “卓越计划”试点班、科教协同 “祖同菁英班”的选拔培养工作,加大“信息科学英才班”、“空间科学实验班”、“钱学森班”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落实试点班的特色建设。建立“三校”联盟等本科生选课联合培养机制,并积极拓展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两张成绩单”为创新载体,进一步完善“突出能力素质”的精细化培养过程,分别设立以基础技能知识为主的基础模块和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能力素质模块,作为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的补充和深化,是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素质提升的保证。各专业细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矩阵,明确各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的贡献点,使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培养过程中,质量体现在各知识点的具体实施中。
3.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技术创业能力要求和创业管理知识体系,为了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满足创新创业活动需求,重点建设系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经济管理技能、创业技能的“三能”并重,形成包括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培育、创新创业管理技能、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教育培训项目、校企联合共建课程5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管理、创业者与创业战略、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新创企业融资与理财、知识产权管理、创业团队建设与组织设计、技术项目评价方法与选择、知识产权基础、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并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证券投资的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网络营销、企业文化、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课程,在创业基础必修课基础上形成丰富的选修课程群;与IBM,TI等知名企业联合共建课程等。积极建设完善网络课程平台,大力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以互动式教学为导向的网上“西电学堂”,将建设具有西电特色和品牌的网络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列为重点工作。
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深入实施各类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施“大班主讲、小班辅讲”、“探究式教学”项目试点并进行推广,探索“启发式教学”、“反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开展考核方式改革,不断增强课程的过程考核,增加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促进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施本科生实验实践能力达标测试,并纳入学生毕业及授位最低标准。充分利用MOOC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构建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促进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开展。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积极构建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立面向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点推动学生主体参与,学校、社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把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星火杯”科技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为引领,实施“一杯三赛”,实现三创体系(创新创意创业)在一次竞赛中的融合,完善分层次梯度递进式的科技创新赛事体系,从“点燃热情、培育团队、扶持重点”三个层次构建以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效支撑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建设6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平台;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以科技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校友互动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各学院课外科技实践基地,进一步强化24小时创新工作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聚焦文化科技创意、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等方向的创业工作坊。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能力素质,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星火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固定研究方向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团队的累进创新,实现创新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6.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籍制度激励
把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制作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必选学时和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大学生可休学2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转专业制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学分可与相关实践课学分互换。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考核,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育人模式。
7.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构建层次化的“三级培训体系”,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专门进修与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挂职经历与出国进修经历等同。加大力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知名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重视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培训,积极推进KAB讲师资格认证工作,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学校KAB讲师与本科生人数1:200配备。
8.改革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实施“大学生创业预孵化计划”,为有梦想、有意愿、有潜质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以“崇科学、尚工程、修人文、融艺术”为理念,通过创业虚拟模拟、校外创业导师授课、创业项目诊断、创业实践等方式,开展“创业八讲”,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围绕“创客”理念和“创新2.0”,建设科技创业苗圃和创客大厦,举办“创客月”活动,培育校园创客文化;以“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的思路,运营“1931创业咖啡”;建设“蒜泥创客空间”,将学生创意落地,促进学生科技作品向产品转化,培育创业实践团队;按照“内创、外创、出售”三种孵化模式,孵化创业实践团队,进一步促进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进而搭建起一个具有导师帮扶、资本对接、技术交流、创业咨询等服务功能的“创业苗圃”,打造具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创新型“校园创业预孵化器”。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创客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建设西电数字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分季度线上线下发布“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推介书”,开展创业项目推介。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标准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9.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加大投入,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及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自主创业活动开展。设立“校长基金”专项经费,并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项经费,积极引入企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形成有力的经费支持保障机制。积极筹备建设创新创业大楼,设置专用活动场地支持,不断提高实验场地开放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验、指导及项目孵化。
制定长效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在工作量和教改课题立项上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给予倾斜鼓励政策,定期表彰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及工作个人。通过提供细致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深入落实 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考核认定实施办法,对学科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外见习、社会公益等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量化考核评价,给予相应学分,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提供推免保研机会和奖励。
10.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落实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学校办学的突出位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评价,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郑晓静院士任组长,以主管学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教务处牵头,校团委、学工处、科研院、党政办、校友总会等部门和各学院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校院两级强化落实的工作模式。学校每年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年听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汇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部署。
1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不断加强宣传报道和政策引导,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品展;宣传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每年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借助新媒体构建完善创新创业电子刊物、公众平台、微讲堂等,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发挥创业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